只缘身在此山中--永平

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

热烈欢迎IPTAA师范学院华文组学员来访(14-7-07)
















热烈欢迎IPTAA师范学院华文组学员来访(14-7-07)

今天,嘉阳接待了15位IPTAA师范第一批学员的来访,领队是光宏。

我的第一个印象:他们都很年轻,充满朝气,学习力很强,还有,温文有礼,态度很好。中文的掌握能力佳。他们都是新一代国民的光辉。

我跟学员说,这是我们首次接待成人的访客。希望所安排的活动对准老师们有所帮助。

这样的参观计划的宗旨如下:

1. 希望让老师对书本的编辑,出版,有所认识,了解,掌握。
2. 让嘉阳借机向老师们介绍儿童刊物,童书,及宣传嘉阳的校阅读活动。

我们希望老师们毕业后,被分派到学校执教以后,可以:

1. 在校里,领导推动校内编辑出版校园刊物(学生习作,校刊等)的工作。
2. 身体力行,推动校园或社区里的阅读写作活动。
3. 参与华文儿童文学的创作,壮大写作的队伍。

今天的参观学习活动分成几个部分:

1. 嘉阳出版社介绍, 我们播出10分钟的POWER POINT短片,并作口头补充。

2. 马来西亚华文出版活动概况介绍

大馬華文出版:一些數據

根據國家圖書館及國家統計局的資料,在2006年,各語文出版社共申請了18262本書的國際書號(包括參考書。實際出版者粗略估計達九成)。其中馬來書籍佔11332本或62.05%。英文書籍5773本或31.61%。華文書籍1067本或5.84%。淡米爾文書籍50本或0.27%。其他語文書籍40本或0.22%。

2006年大馬各語言書籍出版數據*資料:國家圖書館及國家統計局*總數:18262,包含課本及學校參考書

若以內容分類,1067本華文書籍中,課輔書及兒童書約佔七成(748本);歷史書90本或8.43%;文學書79本或7.4%;風水25本、保健17本、漫畫2本;其他類別書籍則有106本或9.93%。

2006年華文書籍出版分類*資料:國家圖書館及國家統計局*總數:1067,包含課本及學校參考書

(以上两段文字资料来自曾翎龙2006年1月在台北书展的演讲摘要,原文见:
http://www.got1mag.com/blogs/got1mag.php/2007/05/20/ebnaf_eyiao_e_ma_a_oc_if_c_fas_a_a_ei_e_

我的看法:

从数据来看: (1)马来西亚华文仅占各语文出版的6%,比例太低,太小。(2) 华文出版的类型太单一,教科书出版占了70%。文学,儿童出版的比重有待加强。(3) 整体来讲,马来西亚2600万人口,但一年的新出版物不到20000册,而且,可能还是以教育出版为主干。跟先进国家相比不论总出版量,出版类型都令人汗颜。

我个人认为:

1. 国内的华文出版活动有待鼓励,推动,加强,多样化,扩大层面。
2. 所有出版物皆要自动自发申请ISBN书号,以便能够被归入国家统计数据。这有助于加强华文出版在整体出版的比重,争取应有的地位。
3. 加强国内华文出版界内的交流和联系。
4. 鼓励后进,培训,进军华文出版,甚至英巫文出版。

我个人的意见,不论出版业者采用传统的平面印刷,多媒体,甚至网络的电子出版,出版的类型大致可分为:

(A) 教育,儿童出版
(B) 文学,文化
(C) 宗教书籍出版
(D) 其他综合类(心理,科技,辅导,财务,学术等等)
(E) 综合性期刊杂志


目前, 各类型出版活跃的出版社大概有:

(A) 马化,彩虹,嘉阳,合力,佳辉,联营,红蜻蜓
(B) 大将,燧人氏,董总,教总,37。2杂货店,美丽行脚
(C) 文桥,人间
(D) 大众科技,南方,新纪元
(E) 生活,妇女,漫画家等

3. 嘉阳阅读天地介绍
李玉珍总编向学员介绍OKA, 小作家, 榴莲公主,大拇指画报,周报,
漫画狂等刊物, 并邀请大家给刊物写稿及给予支持。

4. 参观嘉阳货舱,编辑部,制作部。

5. 参观合盛印刷厂。观看并版,制版,切纸,印刷,折叠,装钉,包装等过程。

6. 出席由MISS CHEONG,志文,慧霞,月卿主持的排版(DTP)速成班,教导ADOBE, INDESIGN CS。学习内容大纲: ADOBE基本排版知识,流程,硬体设备,动手实践排版。

活动在下午5点结束。学员皆获赠嘉阳的刊物作为手信。

我们也建议学员翻阅下列相关网页,以进一步获取关于出版的新知:

有人部落
http://www.got1mag.com/blogs/got1mag.php
盛盟强
http://johnnyseah.blogspot.com/
马来西亚出版商公会
http://www.mabopa.com.my/
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
http://www.pnm.my/

( 谢谢15位学员: 光宏,政毅,佶隆,小翠,宝丽,思萍,彩玲,潍联,芊有,可馨,佩伊,可慧,欣豫,宝玲,芩桢。因为你们,我们才有机会筹办这么一个活动。以后我们会再做调整,以便让内容更活泼,生动些。招待不周,敬请见谅。)

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

我 和许社长的第一本书




我 和许社长的第一本书
――嘉阳和永平一校学生的集体写作

文/华仔

许社长的话

把本书致给我的家人,乡里,老师,儿时玩伴,同窗友好,
还有一代一代守护这座城镇的孩子们。

只缘身在此山中

2007年6月22日,我们嘉阳出版社一班同事拉队到永平去做阅读特工队活动。
永平,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地方。她是我的家乡,我在那里出生,长大,受教育。那块地方承载了我一切美好的成长记忆。

我的老友记魏家祥博士,亚依淡选区的国会议员很够义气,应邀前来我的母校――永平一校, 为大拇指阅读花园及嘉阳阅读角落主持开幕。

我们给图书馆捐 赠了许多漫画、儿童小说、国英文故事书等。希望孩子读得快乐,快乐阅读。

我想了一个晚上,总于有了“我和许社长的第一本书”这个写作,出版和演讲的构想。我想,就让我和永平的孩子们,一起来写属于我们永平的不同时代的成长故事。


我的个人PROFILE

许育华,男,现年44岁,已婚,女儿15岁,儿子12岁。

我爸爸叫许瑞昌,祖籍广东饶平县上奚,妈妈陈秀枝,福建金门人。他们都是在年少时 就漂洋过海南来讨生活的第一代马来西亚华人。爸爸是名杂货店商人,妈妈务农兼做家庭主妇。

我的小学生涯:
1970年,进入永平一校,1975年小六毕业。

1970年,一乙班,班主任陈美贞老师
1971年,二乙班,班主任陈美贞老师
1972年,三甲班,班主任张上炎老师
1973年,四甲班,班主任张上炎老师
1974年,五甲班,班主任张上炎老师
1975年,六甲班,班主任吴起发老师

这期间,校长是李华光先生

我做过班长、班级篮球队长、巡察员、国语学会主席、校队乒乓、和篮球队代表。

我得过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,也曾代表同学在儿童节庆典上致词。

五年级开始,在报章杂志上学生园地投稿。

我上学的第一天

阿爸穿着白色短上衣、蓝色卡机布裤子,骑着老铁马(那种骨架比较粗,后坐宽大的旧时代脚车)载我去学校报到。我坐在爸爸的脚车后座上,觉得自己很神勇,英姿飒爽。那时候,镇上的汽车不多,有脚车坐,就很幸福了。

爸爸把我留在学校,就去忙他的事务了。我依稀记得爸爸走后,我的眼睛很快就红起来,只差眼泪没掉出来。但我生性强韧好胜,虽然想哭,还是死硬撑,终于适应下来。

我初上小学时,在班上的成绩不怎么样,已经不太记得当时表现如何。只记得二年级的班主任陈美贞老师在我成绩册里形容我“顽皮” 。嘿嘿。


我的童年怎么过

我六岁以前,住在麻坡路六英里的橡胶园里。爸爸在镇上做生意,妈妈妈在树胶芭里割胶、种菜。

至今,我依然记得夜晚的树胶芭里一片黑漆漆,却有营火虫点点飞舞的动人画面。每天天刚亮,小最先听到的是鸟在树梢上欢欣吟唱的声音。那种情景让我至今还十分向往。

搬到镇上以后,我们住在新村安平路39号。邻家小孩干过种种顽皮事,我和弟弟从来没有缺席过。我们结伴偷偷去河里游泳、抓鸟、捕豹虎、做弹弓、爬树偷采水果、打架、赌博、踢足球等等,十分快乐。

爸爸病逝以后,大哥接手家里的生意。我和弟弟放学后,得到店里帮忙看店及送货。说真的,当时我们很不愿意干,一心只想去玩。但所幸这些经历,后来却成了帮助我们进入商业的最佳磨炼。

周末或假期时,我们偶也搭巴士去胶园里帮姐姐清理胶丝杯,有时,我们也顺便在河流里捉小鱼。

我在学校里做得最后悔的一件事

我念五年级那年,有一天放学后,我和两位友伴在校园里溜达闲逛。一时手痒,顺手牵走了几本办公室的学生簿子,触犯校规,被抓去校长室。已故吴荣元校长对我们触犯校规的行为毫不留情,狠狠鞭了几下,我记得我在时痛得嚎啕大哭,真是丢脸的一次。

自此,我收敛起我顽皮好玩的心性,把专注力放在学业上。

如今,我还是很感谢吴校长的教诲,没有他,我可能尚不懂得正直为人;没有他,我顽石大概不会点头。

我的小学欢乐时光

1.我们一班的篮球队从四甲开始,到五甲、六甲,连续三年都是班级男篮冠军。我的友伴们杜昌界、张贤流、李继风、雷兴星、陈吉祥、刘安西、万丈明、黄真孝、陈兴盛、黄新煌等(我对我的友伴感到抱歉,我把一些名字忘记,可惜当年的照片都弄丢了),都是拼劲十足的,我们团结一致,造就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三连冠光环。

2.在我们五,六年级的时候,同学间极为友爱、合群。班上的万丈明同学的家在拉美士路芭里务农。我们男女同学常结伴到他家去作客。有时坐巴士去,有时骑脚车。到了哪里,我们游泳啦、钓鱼啦、吃瓜果啦。总之,常常满载而归,兴尽而返。

3.我自己,还有班上的一班同学在小学生涯的后半部,因为互相扶持、激励,学业和课外活动都有了明显的跃进。




我最敬佩的伟人

本杰明·富兰克林(1706-1790),美国实业家、科学家、政治家。
(他的自传,每个奋发的孩子都该找来读)

我喜欢读的一本书

郑丰喜著的《汪洋中的一条船》

我喜欢的永平食物

1.吉祥路,来发的红豆冰

2.二马路戏院旁的鸭面

我在永平最喜欢去的地方

马祖路的天后宫。每逢过年过节,妈妈去烧香时,我们一定跟去。爸爸曾是庙里的理事,凡酬神诞的日子,他很忙碌,我们却一定去看潮剧(其实看不懂,主要去吃喝玩乐,凑热闹)。那里也是我们比较有机会说潮州话的地方,遗憾的是至今潮语说得不纯正,唉。

我儿时最快乐的季节

农历年快到时,姐姐们用炭烧,围在一起烘制KUIH BAHULU(鸡蛋糕)。香喷喷的蛋香,溢满住家范围,一幅大家准备迎接佳节的忙碌图景。送旧迎新的时刻,里面有期待,有欢乐,有盈盈的亲情。



长大以后的故事

我们小学同窗毕业后各散东西。我离开永一以后,上过几所中学,1987年从马大毕业。1991年开始从事教育出版工作至今。后来,我也做了别人的爸爸。

我现在主持在嘉阳出版社。为了方便,我的职员称呼我许社长。

从小学毕业到现在,三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。时间流转,人事在变。小镇风情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
我想,贺知章的“回乡偶书”可以作为我这次回乡的心情写照:
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
我们祖父辈在永平老街场开荒拓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,(筚路蓝缕)?的奋斗精神应继续承传下去,让我们一代又一代,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新世代。

孩子们,我给你无尽祝福,希望你们个个都是世界村星空下闪亮的那颗星星。

给你的学习建议

1.大量阅读各种语文、各类内容的书本。越早培养阅读习惯越好。

2. 立定目标,勇往直前,不怕困难。

3. 记得天下没有白吃的早餐

4. 学习自学,自学学习

2007年7月6日星期五

駐足永平

駐足永平(作者:安煥然)

或許是得利於南北大道,永平是少數幾個擁有兩個大道出入口處的地方,而且其南站和北站距離相當短,穿過永平市區,就能南下或北上高速公路了。因而,很多遊覽車、載客車都會選擇在永平停歇或用餐。 選擇永平,一來是交通方便,二來也是永平這裡的美食。價錢既公道,食物又有道地的風味:什麼永平西刀魚丸、永平福州魚丸,以及福建麵、福州人的紅槽雞,還有一種炒白粿,來永平吃飯,都不忘點這幾樣道地小菜。這是我對永平較深的印象。 再者,永平這地方,馬來地名就叫Yong Peng,純然是華文的音譯,說明了這城市與華人開拓的關係。

80年代曾有議員建議要把Yong Peng改易成一個馬來地名,但這項獻議最終沒有成功“落實”。永平,就是永遠平安,我們樂於向友族和外國朋友解釋這層意思,它不需改名,它是歷史的地標,和霹靂太平一樣,是我國以華文為譯名的少數幾個鄉鎮的保有者。而在永平新村,至今還有安老院路、媽祖路、友愛路,這些路名的國文書寫亦都是華文的音譯。 據說,早期的永平並無陸路溝通,先民是靠水路轉進這裡來的。我對永平歷史的探索,還得從2001年南院“搜集柔佛潮州人史料合作計劃”說起。當時,我們來永平,是要來求證一個叫“巫許”的港主。

許雲樵曾在〈柔佛的港主制度〉(《南洋文摘》,第2卷第8期,1961)一文把永平港主誤記為“巫魯許”,當時我們怎麼也搞不懂,這名字不像華人名。後來我們在檔案局的資料以及一些馬來文的學術論述,得悉永平港港主叫Borkoh Ah Loo。 而我們來到永平做實地考察時,當地人也直指說永平至今還有一條“阿魯路”,是紀念永平開拓先賢的。Ah Loo就是“阿魯”。那,這Borkoh呢?是一個怎樣的姓氏,有這樣的姓氏嗎? 有,確實有,Borkoh即是“巫許”。19世紀末峇株巴轄不少港主就是姓“巫許”的,我們訪問了他們的後代證明了此事,而且他們都是祖籍潮州饒平。與永平巫許阿魯港主有關的,還有永順利港、巴力安寧等地。而麻坡至今還有一個叫“老巫許”的地方。

我們再追索永平巫許港主的族系,最後竟找到新加坡去。原來巫許這姓氏,有其典故,且都出自潮州饒平同一個村子。在新馬這一支,原是潮籍峇峇家族,據說他們先輩當初是從新加坡前來永平擔任港主的。港主制度廢除,他們的家族有的又回去新加坡,如今多已改回“許”姓。惟尚有一家保留“巫許”之姓,現今新加坡著名電台DJ兼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巫許瑪莉,就是這一家人的千金。我們訪問了其母親,證實了這件事。這則迂迴的“尋根”,倒真有趣。 也就是說,永平最初的開拓,在港主時代是潮籍人士開闢的。但第二批華人移入者,倒是海南人。

據口述相傳,早在1874年一名瓊籍種植承包商陳書漢已到來永平,其屬下工友多為海南人。為照顧同鄉,陳書漢發起籌組同鄉會,並於1900年於永平老街場(緊急法令移民前的街場)的小山崗上(今周來花園一帶),搭建了一間亞答屋,當作同鄉會會所。20年代又有王永官等人擴大組織,把同鄉會易名為瓊州會館。 王永官是一位實業家,在當年的永平老街場山仔頂有個“王永官園”(即今周來花園),而在彼咯河邊也有一個永官碼頭,從事運輸業,以“火船”負責載客、運載土產來往峇株一帶。

除此之外,1927年王永官還聯同其他籍貫鄉人創立了一間平群學校。這間學校即是今天永平一校的前身。 可惜海南人的勢力並沒有扎根於這裡。永平海南人目前僅存40多戶,會館會員只有70餘名。而今永平最大的華人社群,毫無疑問的是福州人。根據史料記載,1905年福州人許桂紅、李立鈿和江家桂等人首先來到永平,繼而來者日眾。他們多是因為橡膠種植的關係而移入,並在20年代達至高潮,永平膠園處處,福州人建立了第二故鄉,扎根永平。

如今,饑腸轆轆的長途旅者若駐足永平,享受的就常會是那些福州美食了。永平福州人的鄉土認同也很重。在我的學生裡頭,有來自永平的,每次回家,總會帶些福州餅過來予大家分享,直嚷福州餅好吃又好香。這就是永平鄉情吧! 至於永平海南人的史事,可能是時間安排上的疏失,我們柔佛海南人史料調查小組於10月14日到永平搜集史料,時間相當倉促,收獲不大。

倒是上個星期,永平獨中李校長致電邀我來永平一趟,有事商議。原來永平華團為迎接丁亥年的到來,並配合旅遊年及獨立金禧年,首次聯合成立迎接新春委員會,除了籌辦一系列活動之外,還擬撰寫《永平地方誌》,欲把永平開埠至今百餘年歷史記錄下來。 當天,永平福州會館代表、永平留台同學會主席,以及永平中學的校長、老師,甚至是村長也來了。他們集思廣益,商議永平地方誌撰寫的導向,並希望我能提供意見及分享經驗。說賜教,不敢,倒是被他們的熱誠所感動。 自2001年從事柔佛潮州人史料搜集工作,深深感受到這幾年下來真的是不一樣。從最初的不知如何下手,從零開始,還要面對一些人冷漠的目光,相比之下,如今柔佛華人地方史研究倒是真的“熱”起來了。

星洲廣場‧作者:星洲日報/邊緣評論.安煥然.26/11/2006

只缘身在此山中――永平



文/华仔

上个星期到永平一校去做阅读活动。见到林玉莲老师,她以前是二校的学生(两三年前,我曾听黄白燕说玉莲在一校〕。我已经想不起。究竟在中学阶段她有没有跟我同班过。她倒是认不出我了。哈哈。

我说出名字后,她很热心,谈起一些旧友的状况。她后来还帮我找来吉凤的电话。吉凤人在新山。我想看看她是否能帮我写书。玉莲说华娇也在永二。我倒有听说。华娇是我永一的同班同学。我看超过二十年没见过她了。

我离开永平得早。后来,因为工作,际遇的关系,回去得很少,要不,时间也不对,所以,即使农历新年也见不到谁。

三四年前,月珠结婚,昭成,小玲,金平,仁华,南彬等趁喝喜酒之便在吉隆坡跟我吃过一次饭。后来,我就没再遇上他们了。

唯一意外,今年农历年,接到昭成的贺年电话。另外德荣,记不起什么时候联系上的,这一两年我们有交换过新年祝词。

无论如何,我希望大家都安康,快乐。既然如今网络无远弗届,我建议旧同学们何妨借助雅虎讨论区,开辟一个联系的平台,或许会方便大家日后互报音讯。若有见面的机遇,也方便作出安排。职是之故,请跟我联系,以便我发出参加同学会的邀请。我的邮址是 gpbuku@yahoo.com,我等着你的好消息。

我的简介

永平, 柔佛, Malaysia
我们一代代都是来自那座城镇的孩子,有些人随命运的牵引而出走他乡,有些人还留在那里守护着故乡。不管你是谁,你我都是最初的永平仔。

我们的旧相机

我们的旧相机
Powered By Blogger